简报 | 李耀南:庄子的伦理批判
10月13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19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耀南作报告,题为《庄子的伦理批判》。报告会由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伏俊琏主持。
李耀南的报告主要分析庄子对儒家的伦理批判。他指出,哲学上的批判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于思想观念和理论前提进行反思检讨,揭示对象观念中所存在的意义混乱,剖析理论前提所隐含的深层逻辑矛盾,为新思想的创立开辟道路。
李耀南首先阐述了道德与仁义的对立。他指出,仁义代表了儒家的核心伦理观念,而道德则是道家的核心伦理观念。在庄子看来,人生而具有本性的原初道德——道是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本原和终极根据,德是天地万物从道那里得到的属于自己的根本规定性。立足于道德,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道德属性,而是强加给人的外在规范,倡导仁义不但没有增进人的道德水准,反而让社会陷入混乱之中。
李耀南进一步分析,由于仁义是人为建立起来的外在于人性的伦理规范,缺乏内在的人性基础,因而只具有相对的伦理价值,世人之所谓善也是与恶相对的善,是一种相对的善,不具有终极意义。庄子揭示了作为相对价值的仁义、善所造成的伦理困境,这种相对的伦理价值在实践中非但不能必然产生善的结果,而且还会通向恶。随后,李耀南通过黄帝尧舜、孔子等例子阐释了这种伦理困境,并对烈士之善与不善展开详细剖析。烈士是有气节有壮志的人,被天下人所称善,但烈士为了拯救他人却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这究竟是善还是不善?这里善与不善的纠缠根本在于烈士之善的片面性和相对性。李耀南指出,庄子对于善的相对性的揭露、对于仁义的批判就是要超越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超越相对价值,为道德寻找绝对的根基,达到无分善恶的绝对境界。这个境界就个人而言,就是回归本性的道德,按照本性生活;就社会而言,就是天下有道,大道流行。
随后,李耀南指出,庄子伦理批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揭示仁义的形式化与工具化的弊端。仁义作为外在于人性的规范,成为一种只让人们遵循服从的外在形式;当仁义成为一种可以利用的外在形式法则的时候,这种形式化的仁义就变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们只是按照外在的仁义形式行事,而不是出自内在的道德,仁义就成为可以利用的工具,从而丧失了道德精神,走向道德的反面。这个工具的使用所造成的结果就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以利用形式化的仁义实现不同的目的。庄子思想的一个深刻之处在于他揭示了一切外化的成为形式的东西都会走向它的反面,都会否定自己的初衷,成为谋取功利目的的手段。庄子主张回到内在的道德,内在的道德具有自主性自发性。道德不是服从外在的形式规范,而是服从内在的人性。
报告会交流环节,伏俊琏、张锦枝、李井奎、白照杰、夏明方等学者,就先秦诸子的道,儒、道相通之处,制度生成与道的演化,道德与制度的相互影响,庄子思想解释的前提与逻辑,本研究的独特性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互动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